走在大街小巷,我们常常看到“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的小广告,以此为诱饵实施诈骗的犯罪活动也常有方生,不法分子利用资金需求者急需资金周转、投资的心理,不断翻新诈骗手法,骗取资金,这不但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也严重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管理秩序。现警方将此类犯罪手法公布于众,提醒广大群众做好自我防范。
一、大肆宣传“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的便捷,诱惑受害人。“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的广告信息以“城市牛皮癣”的方式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各大报纸、网站等媒介也随处可见此类信息。这些信息使那些急需资金但通过正规的贷款渠道又无法贷款的受害人、受害企业大为心动。不法分子抓住他们急需资金的心理,推出无担保、无抵押、低息等极具诱惑性的贷款服务,诱骗个人、企业上当。
二、打着银行的幌子,骗取信任度。不法分子通常谎称其在银行有熟人,其开设的担保公司为与银行有密切的关系,以此提高担保、贷款公司的可靠度。更有甚者利用PS技术伪造公司总经理与银行高管的合照或将其照片、文章等翻印在财经类知名杂志上以提高知名度,进一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
三、签订合同,欺骗受害人。不法分子在与受害人洽谈的过程中往往以规范贷款形式为由,主动提出签订贷款合同,但他们提供的贷款合同往往很厚,字数也很多。受害人在看贷款合同的时候往往没有耐心,不法分子利用这样的心理,告知受害人此类合同均为格式合同,只需确认好贷款金额、期限及签名即可。受害人为了简化手续,急于获得贷款,往往忽视合同的内容。有的受害人签完合同,向无担保、无抵押公司索要贷款时,才发现合同内规定的先付息20%、缴纳保证金等事项,从而对于已经签订的合同条款只能被动接受。
四、账户捆绑、窃取资金。当受害人表现出极大的贷款欲望的时候,不法分子便会积极主动的与受害人在洽谈贷款事宜。此时他们以方便归还本金、利息为由,要求受害人在某银行新设一个账户,并且与不法分子的指定账户进行捆绑。但是这两个账户之间的捆绑以及网银签约设置手续均为不法分子事先设置好的陷井。不法分子异地购买无线网卡,待两个账户绑定后,利用笔记本电脑远程操控,当受害人帐户有资金入帐立即提走,随即更换网卡。
五、遥控操作、窃取受害人资料。不法分子为了完成诈骗,宣称“如果想贷款的人连利息都付不起,他们无法相信贷款者的实际还贷能力”,这样的利用在受害人看来似乎合情合理。不法分子进而要求受害人先在账户里存入一定金额资金以证明有偿还能力,如:通常要求事主须预存贷款总额的20%的到银行账户里。当受害人将存款存入银行账户并告知不法分子后,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急于想知道贷款是否到账的心理。提供一个电话给受害人,当受害人拨打犯罪分子提供的号码时,该电话的自动语音就会要求受害人按照电话提示进行操作,输入有关账号、密码等资料,当受害人将银行账号及密码输入完毕后,电话的语音提示音便会告知受害人的贷款已划入到受害人账号。而当受害人根据语音提示输入账号及密码时,受害人的账号密码等信息已经被窃取,账户内的资金也被立即转走。
六、预付利息,骗取钱财。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急需资金的心理,宣称贷款可以迅速办理,但是必须先支付利息方下款。要求受害者先开设一个银行账号,无需实际存款,但需告知其账号、密码、身份证等信息。然后不法分子要求受害人再开设另一个账号,并要求实际存入利息且申办网上银行业务,但无需告知其账号及密码。此时,不法分子会利用网上银行将受害人开具的两个账号资金互通的漏洞和受害者对网银转账知识缺乏、操作流程不熟悉的可乘之机,将受害者开通的网银账户中的钱转走。受害人因急于得到放款,大多会按照犯罪分子要求,将利息、手续费、风险保证金等存入不法分子指定帐户内,当已把利息打过去,不法分子人去楼空之后,才会恍然大悟。